东南大学张宇教授、涂景教授和武昊安副研究员合作揭示肿瘤EPR效应深层机制

发布者:张怡茹发布时间:2024-12-14浏览次数:39


增强的通透性和滞留(EPR)效应是实体瘤实现被动靶向的关键,但由于EPR效应的异质性,许多纳米药物未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因此,了解EPR效应的机制对于克服纳米药物在临床转化中面临的障碍至关重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5822yh银河国际张宇教授、武昊安副研究员团队和涂景教授团队学科交叉合作,结合影像学基因组学的方法,通过基因通路富集分析,提高了对纳米粒子(NPs)进入肿瘤的关键影响因素的认识。



1. 期刊论文

本工作使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包覆的Fe3O4 NPs作为对比剂,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观察和定量分析NPs的单层和多层分布。更重要的是,利用多维度和多尺度分析充分挖掘这些MRI数据的空间特征,并对MRI数据进行精确分组,提高了MRI评估血管通透性的准确性。通过执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 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富集分析,我们鉴定了影响血管通透性的多种基因,如Cldn1Dlg2BvesPrkag3Cldn10Cldn8,这些基因与紧密连接有关,控制肿瘤血管的通透性(图2)。具体研究成果发表在ACS Nano上,题为: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ased radiogenomic analysis reveals genomic determinants for nanoparticle delivery into tumorshttps://doi.org/10.1021/acsnano.4c09387


2. 影像转录组学用于评估EPR效应的示意图。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