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7日下午4:30顾臻教授在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小兰搂)三楼会议室作了题为“Positioning Proteins into Gels for Therapeutics and Diagnostics”的学术报告,实验室多位老师同学与顾教授进行了积极的讨论。
顾臻,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医学院、药学院,北卡州立大学工学院联合生物医学工程系药学工程学科助理教授、博导。近年来在《Nature Nanotechnology》、《Angewandte Chemie》、《Nano Letters》、《ACS Nano》、《Advanced Materials》、《Biomaterials》、《Nano Today》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等著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同时申请国际专利3项、中国专利1项、美国专利6项,并积极开展成果转化。目前担任《中国医疗设备》海外编委及33种专业期刊特约评审。其研究方向包括纳米医药、药物控释器件、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生命分析化学、再生医学工程等。
生物活性蛋白传递到特定细胞和器官在癌症治疗,疫苗接种,再生医学和治疗功能丧失性基因疾病多个领域中有很大应用。然而,目标蛋白的成功应用常常依赖于非正常环境下功能组分的有效稳定能力。此次报告,顾教授介绍其在“细胞内抗癌蛋白质传递”、“智能闭路胰岛素控释体系”及“生物分子微纳尺度图案化”等前沿交叉领域所取得的多项创新性进展。首先介绍了一种独特的纳米胶体方法来在细胞内传输多种目标蛋白。这种纳米胶体由蛋白质核和一层薄的细胞渗透性聚合物壳组成。随后,顾教授详细的展示了工程人工似胰腺材料和设备来智能闭环负载胰岛素。开发出三种不同的,生物相容性,可注射的凝胶,而且它们的葡萄糖响应性特性已经通过实验验证。最后,顾教授还介绍了两种用于诊断的蛋白微或纳米胶体基质的新方法—“磁电光刻”和“酶辅助光刻”。
2013年5月31日上午10:00董昊博士在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小兰搂) 三楼会议室做了题为“An Atomistic Mechanism for the Activation and Desensitization of an Ion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的学术报告。实验室多位老师同学与董博士进行了积极的讨论。
董昊博士主要从事生物物理和计算化学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PNAS, Nature Communications, 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 Biochemistry等国际学术期刊上。2012年至今在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Michael L. Klein院士)。现在的课题主要是采用计算模拟的方式研究膜蛋白的结构、机制等问题。
报告主要讲述一种离子通道型谷氨酸受体-AMPA subtype iGluR的Activation和Desensitization两种状态的机制。IGluR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快速兴奋性突触传递。一旦与配体接触,iGluR就会打开允许离子的通过随后进入去活化状态。配体如何连接到配体结合域并通过通道激活和去活化传送到膜内的机制还是不清楚。在此董昊博士做了详细的报告—AMPA-subtype iGluR在显性模型中的分子动力学模拟。首先董博士介绍了自己近年来的工作,和模拟此离子通道的一些背景知识。通道的打开和关闭分别在activation和desensitization过程中观察到。随后用多个角度的参数表征了通道的开启和闭合的机制,并通过一些实验结果证明了模拟结果的有效性,最后介绍了在药物设计上的应用。(孙丹丹)